无人机探测反制技术及发展趋势
随着无人机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,在国内外发生的多起由民用无人机引发的公共安全事故、无人机扰航、恐怖袭击事件警示我们:一定要高度重视来自空中的威胁。无人机安全管控方面,存在探测发现难、缺乏有效拦截手段等问题。本文针对此类目标对探测方式和防御手段做了系统梳理,并综合各自优缺点提出无人机防控相关方案建议。
02 光电探测
03 无线电探测
04 声波探测
05 无源雷达探测
针对上述无人机侦测技术,传统的单一侦测手段无法高效准确地探测到目标,采用频谱扫描、雷达、光电、无人机管控网络、基于5G基站的雷达探测技术、无人机管控平台、机器学习、人工智能等多方式协同探测的手段将是无人机侦测的发展趋势。通过多种侦测装备协同互补的工作,建立“一点发现,多维跟踪”、多侦测方式相结合的全天候、全方位探测系统,可及时获取目标位置、视频图像、操控无线电频率等多种信息,大大提高目标的发现概率,有效地应对日益严峻的无人机防控问题。同时,还需综合考虑成本、部署地域特点等综合因素。
无人机反制技术
02 动能打击
03 定向能打击
综上所述,建议合理部署打击手段,针对无人机自卫能力有限、应变能力较弱,可将相关力量手段进行合理部署,形成配置科学的反无人机体系,对来袭无人机进行有效拦截抗击。其次要主被结合,优势互补,如针对无人机易受不良天候、复杂地形和人为因素影响等,在综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的同时,可通过传统的隐蔽伪装、布设空障、设置假目标等方式方法,诱骗无人机,降低其行动效能,并为反制创造条件。
方案建议
转载低空安全资讯
无人机探测技术
01 雷达探测
通过发射电磁波信号,接收并分析处理无人机反射的回波信号,实现对目标探测和分析识别。
优点:作用距离远、定位精度高、搜索能力强、探测目标全。
缺点:被探测目标飞行高度低,容易受到地面目标干扰;被探测目标飞行速度慢,多普勒频率小,不易与地面杂波区分;被探测目标反射面积小,目标回波微弱;因发射电磁波,需相关部门设站频率许可;成本较高;城市环境下易受地物遮挡;识别能力有限。
优点:配合激光测距仪可通过图像处理提供距离、方位角、俯仰角等精确的目标信息,并且可提供图像的实时显示与存储取证,识别能力强。
缺点:易受天气影响;视场较小,需预先提供位置信息引导;城市环境下易受地物遮挡。
优点:只被动接收信号,不污染电磁环境;通过频谱特征、通信协议解析,具有较强的识别能力;通过多站部署,可实现定位功能;成本较低。
缺点:探测频段受设备大小、成本限制;无法探测无线电静默飞行目标;测向、定位精度易受物理、电磁环境影响。
优点:声波识别适用于多种类型的无人机,可对声波特性进行分析归类,完成对目标的识别;采用无源被动式探测,不发射任何电磁波、声波等;探测手段功耗低,可以长时间、连续工作,实现对目标全天时预警侦察。
缺点:无人机的飞行动力很大一部分是电动力,加上飞行速度较慢,使得其噪声水平很低,在嘈杂喧嚣环境下,声波几乎到了无法探测的地步,且侦测的可靠距离较近。
优点:无辐射,可实现全天候监测,隐蔽性好。
缺点:由于依赖于第三方发射机,操作员对照射器无法主动控制,在被探测目标保持无线电静默、照射器又不工作的情况下,无源雷达就成了无源之水,不能发挥作用。此外,一些发射机的有效辐射功率较低,易受干扰和空射诱饵的影响而且要求发射机与目标、目标与接收机以及接收机与发射机之间信号不受阻挡,限制了无源雷达的使用。
01 电子干扰
针对目标无人机实施通信或者导航干扰、诱偏或诱骗,通过产生相对较大功率的干扰射频信号,对目标无人机定向或全向发射,使得无人机与遥控器、导航卫星之间的控制、图传、定位导航信号连接断开,进而使无人机按照程序预先设定模式自行降落、悬停或者返航。
优点:较短距离内附带损伤小;设备成本低;可全天候工作。
缺点:对使用非常规通信频段、无线电静默飞行或使用非卫星导航技术无人机无法进行有效反制。
优点:反制效果明显。
缺点:打击距离有限,对瞄准技术要求高,无人机坠毁可能引发次生损伤。
优点:反制速度快。
缺点:成本高昂;激光瞄准要求高,微波可能对非作战目标造成致命误伤;无人机坠毁可能引发次生损伤。
二是深入剖析各类无人机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,研究典型无人机反制案例,理清无人机反制的需求和基本思路,制定各类场景下的低空安保预案,并做好针对性的日常训练。
三是充分利用现有传感器和反制设备完善无人机探测及反制策略,加快研发新型无人机探测和反制设备的步伐,争取在未来无人机防御作战中获得主动。